数学复习的纵横深浅——源于省考试题的思考(续)
今天是双喜临门——国庆+中秋!
网络上各种美好的祝福刷屏。有一个段子说得好:不管中秋还是十一,身体健康才是唯一,要把每晚当除夕,把十一当六一,把自己当年方十七,生活就会像阳光一样灿烂美丽!
是的。心态年青才能永葆青春!
看到这张图片,是不是一下感觉大有可为?!
在此,送上唐老师的祝福:
祝祖国昌盛!人民安康!
祝大家年年十八,地久天长!
人心不老,岁月长存!
数学老师三句半总离不开本行!今天,我们延续几天前的话题:数学复习的纵横深浅。
当我们无法揣测明年中考会考什么?怎么考?不妨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已考过的试题,分析其中学生出错的原因和思维的卡壳点。
卡在哪儿了?——没有图!
学生没有养成在读题过程中逐步生成图形的习惯。这也是不少压轴题难倒学生的原因之一——学生习惯于在现成的图形上苦思冥想,却不愿动手重新按题目的要求再现图形!这提醒了我们,在日常教学中,应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画图,甚至可以先将已有图形隐藏起来,让学生通过读题、思考,画出自己理解下的示意图,哪怕学生画出的图形非常“离谱”,我们都不要急于否定!不妨让学生对比标准图形,找出自己不准确之处,再反思作图的过程是否有可以改进之处,让学生总结感悟图形的生成过程——必须先画什么?为什么要先画这个?不这么画会出现什么问题?
通过对图形的逐步调整完善(A、C必须关于原点对称——这就是隐含条件显性化),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性质特征在题目中的运用,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,以期解一题通一类。
同样的,省中考的这一题,只要能够根据题意画出草图,不难得到D点坐标。
让我们的学生适应同一知识不同呈现方式的题目,目的在于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,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中“转化思想”的体现。不要急于将那些难题新题一古脑泼给学生,慢一点,让学生有一个悟的过程!
有时,我们感觉复习得面面俱到了,为什么学生还是考不出来,其实,那只是你在复习,你复习到了,并不是学生。你讲了许多,而学生听懂的却很少,欲速则不达。
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,要注意一种下意识的禁锢!
请看下图中红色的几个字,想一想,有它、没它,结果有没有不同?有什么不同?我们的教案、我们的课堂有没有类似的现象?我们是不是无意中让学生的思维走进了我们预设的死胡同?!
再如:学生是不是习惯于解答下列有关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习题?
而对于2017年福州一检中的第1小题,学生普遍反映眼晕!
包括2~4小题,师生感觉“哪壶不开提哪壶”!
是有意为难学生吗?
是,也不是!
之所以试题以这样的方式呈现,只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全省统一命题一定会面临的“别人的题”!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只是机械记忆一些规律、技巧,而是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。在思考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。这需要我们授课老师细心体会,慢慢琢磨。很多时候,差别只在一两个字的更改,细节隐含深意。如:
对比上下两张PPT的首页,差别何在?
为什么要这么改?哪一个课题是真实的,能够在一节课中完成的?哪一个与之前的引入环节更吻合?
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,不只在课堂,如今的世界,异彩纷呈,就看我们能否将它们引入课堂!
有趣吗?
答案自己想办法获取,或者且听下回分解!